武營-忠魂碑
忠魂碑位於武營社區公園內,立於日治時期。因武營社區位 居蘭陽門戶,更因
山勢天險,於日治初期戰況激烈,死傷不在少 數,因此乃由頭圍庄長筱田之森
推動建碑事宜,由頭圍庄書記原 田芳之調查,其戰死者有日本兵 138 人、台籍
12 人。 建碑位置設於頭圍庄武營社區公園西邊,碑材為大里簡溪所 採之溪石
,碑文由前台灣軍司令官大將 伯爵寺內壽一揮毫,由川正吉氏雕刻而 成,今僅
存石碑而不見碑體基座原貌。 忠魂碑雖為日治時代產物,保存它 絕不只是為了
紀念日本人,而是忠實記 錄庄頭在歷史演化過程中所承載的歷史 悲劇,並藉由
歷史烙印,讓民眾探究社 區歷史時,有所脈絡可循。 資料來源:宜蘭縣社區日曆
台灣日日新報登載頭城忠魂碑的立碑緣由。(1936[昭和11]年3月26日出刊)
歷史背景
公元1895年6月21日,對宜蘭人來說,這是一個天翻地覆的日子----日軍從蘇澳
登陸,佔領宜蘭地區;從此宜蘭人與日本人之間,展開了長達120年恩怨情仇的
歷史。
當年在台灣北部的抗日領袖,如林維新、簡大獅、林大北、林火旺、徐祿等人
,皆為宜蘭人。這年的12月底,日本人口中所謂的「匪徒」蜂擁而起,合謀圍攻
台北城、宜蘭城等地,北台灣為之震動。至次年(1896)1月12日日本援軍自蘇
澳登陸解圍,一路屠殺宜蘭人民1仟5佰餘人,焚燬民房1萬餘戶,如宜蘭市南邊
的林彪城,即遭逢「屠城式的燒毀」。
與武力抗日運動相媲美的,還有宜蘭人的非武力抗日運動,先有開蘭進士楊士芳
等仕紳倡建「碧霞宮」,寓意「碧血丹心望曉霞」,供奉「還我河山」的岳飛為
主神;後有蔣渭水等人組成日本時代台灣唯一的反對黨「民眾黨」,甚至連陳嵐
峰去黃埔軍校擔任教官、參加抗戰,或如楊阿香、林兩全等人在海南島陣前起義
抗日。以上皆為宜蘭人。
但是,日本殖民政府在宜蘭的建設,如水電、郵電、醫療、產業、交通等等,卻
為宜蘭縣打下現代化的基礎。而個別的日籍首長,如西鄉菊次郎興建宜蘭河堤防
,讓宜蘭街道免於水患之苦,居民特立「西鄉廳憲德政碑」,感念至今。而受過
日式教育的宜蘭人,往往對日本深具好感,甚至在二次大戰期間,甘願為日本天
皇赴死。以上資料來源:雪墜觀點NO.143
另本碑最大的特色是提字人為 寺內壽一 (1879年-1946年6月12日),第18任
日本首相寺內正毅的長子,日本軍人,政治家,伯爵。二戰後病死於獄中。
1941年11月6日,寺內壽一任南方軍總司令,開始執行由山本五十六策劃的太平
洋戰爭計劃,山下奉文即是其屬下。他與山本五十六的海軍聯合艦隊相配合,
發動了震動世界的太平洋戰爭,從越南西貢直搗新加坡。日軍占領整個東南亞之
後,把南方軍總部設在新加坡。寺內壽一升為元帥,於1944年5月把總部轉移到
菲律賓,由於受到同盟國反攻的威脅,再把總部轉移到越南的西貢。1945年4月
10日,寺內壽一在接到緬甸被同盟國軍隊收復的消息後患中風,無法在1945年9
月12日來向聯軍最高統帥路易斯·蒙巴頓勳爵投降,令板垣征四郎代表他出席簽
署投降書。1945年11月30日在西貢親自向蒙巴登勳爵投降,關押於馬來亞半島
的柔佛州。1946年6月12日因腦溢血死於柔佛州令金當時的戰犯關押處 英國人的
喜京斯別墅,死時67歲。
根據一份1936年9月的日軍參謀本部的命令中顯示,當時裕仁發布的「軍令陸乙
第41號」令提到「朕命令制定並實行陸軍軍醫學校職員兼職為關東軍防疫部
(即731部隊)職員之事的方案」,日軍參謀總長載仁親王即以此向陸軍大臣寺
內壽一,下達執行命令。寺內壽一由此開始組建731部隊.占領了中國華北大片
領土後,寺內壽一企圖組建華北「新政權」,但不是地方性政權的,而是取代南
京國民政府的中央政權。但是日軍大本營考慮到國民政府的親日派,所以對誘降
國民政府還抱有一線希望,並不急於馬上與蔣中正決裂。寺內壽一一面強硬地遊
說日軍大本營,一面著手王克敏政權的籌備工作。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731部隊是什麼??? 就是聞名世界、轟動武林的 舊日本帝國陸軍於日本以外領土從
事生物戰、細菌戰和人體試驗相關研究的所有秘密軍事醫療部隊,也代指大日本
帝國陸軍在占領滿洲期間所做的生物戰和人體試驗研究。
眼睛不睜大一點,很難發現忠魂碑就座落在路旁
忠魂碑位於武營社區公園內,立於日治時期。因武營社區位 居蘭陽門戶,更因
山勢天險,於日治初期戰況激烈,死傷不在少 數,因此乃由頭圍庄長筱田之森
推動建碑事宜,由頭圍庄書記原 田芳之調查,其戰死者有日本兵 138 人、台籍
12 人。 建碑位置設於頭圍庄武營社區公園西邊,碑材為大里簡溪所 採之溪石
,碑文由前台灣軍司令官大將 伯爵寺內壽一揮毫,由川正吉氏雕刻而 成,今僅
存石碑而不見碑體基座原貌。 忠魂碑雖為日治時代產物,保存它 絕不只是為了
紀念日本人,而是忠實記 錄庄頭在歷史演化過程中所承載的歷史 悲劇,並藉由
歷史烙印,讓民眾探究社 區歷史時,有所脈絡可循。 資料來源:宜蘭縣社區日曆
台灣日日新報登載頭城忠魂碑的立碑緣由。(1936[昭和11]年3月26日出刊)
公元1895年6月21日,對宜蘭人來說,這是一個天翻地覆的日子----日軍從蘇澳
登陸,佔領宜蘭地區;從此宜蘭人與日本人之間,展開了長達120年恩怨情仇的
歷史。
當年在台灣北部的抗日領袖,如林維新、簡大獅、林大北、林火旺、徐祿等人
,皆為宜蘭人。這年的12月底,日本人口中所謂的「匪徒」蜂擁而起,合謀圍攻
台北城、宜蘭城等地,北台灣為之震動。至次年(1896)1月12日日本援軍自蘇
澳登陸解圍,一路屠殺宜蘭人民1仟5佰餘人,焚燬民房1萬餘戶,如宜蘭市南邊
的林彪城,即遭逢「屠城式的燒毀」。
等仕紳倡建「碧霞宮」,寓意「碧血丹心望曉霞」,供奉「還我河山」的岳飛為
主神;後有蔣渭水等人組成日本時代台灣唯一的反對黨「民眾黨」,甚至連陳嵐
峰去黃埔軍校擔任教官、參加抗戰,或如楊阿香、林兩全等人在海南島陣前起義
抗日。以上皆為宜蘭人。
但是,日本殖民政府在宜蘭的建設,如水電、郵電、醫療、產業、交通等等,卻
為宜蘭縣打下現代化的基礎。而個別的日籍首長,如西鄉菊次郎興建宜蘭河堤防
,讓宜蘭街道免於水患之苦,居民特立「西鄉廳憲德政碑」,感念至今。而受過
日式教育的宜蘭人,往往對日本深具好感,甚至在二次大戰期間,甘願為日本天
皇赴死。以上資料來源:雪墜觀點NO.143
另本碑最大的特色是提字人為 寺內壽一 (1879年-1946年6月12日),第18任
日本首相寺內正毅的長子,日本軍人,政治家,伯爵。二戰後病死於獄中。
1941年11月6日,寺內壽一任南方軍總司令,開始執行由山本五十六策劃的太平
洋戰爭計劃,山下奉文即是其屬下。他與山本五十六的海軍聯合艦隊相配合,
發動了震動世界的太平洋戰爭,從越南西貢直搗新加坡。日軍占領整個東南亞之
後,把南方軍總部設在新加坡。寺內壽一升為元帥,於1944年5月把總部轉移到
菲律賓,由於受到同盟國反攻的威脅,再把總部轉移到越南的西貢。1945年4月
10日,寺內壽一在接到緬甸被同盟國軍隊收復的消息後患中風,無法在1945年9
月12日來向聯軍最高統帥路易斯·蒙巴頓勳爵投降,令板垣征四郎代表他出席簽
署投降書。1945年11月30日在西貢親自向蒙巴登勳爵投降,關押於馬來亞半島
的柔佛州。1946年6月12日因腦溢血死於柔佛州令金當時的戰犯關押處 英國人的
喜京斯別墅,死時67歲。
根據一份1936年9月的日軍參謀本部的命令中顯示,當時裕仁發布的「軍令陸乙
第41號」令提到「朕命令制定並實行陸軍軍醫學校職員兼職為關東軍防疫部
(即731部隊)職員之事的方案」,日軍參謀總長載仁親王即以此向陸軍大臣寺
內壽一,下達執行命令。寺內壽一由此開始組建731部隊.占領了中國華北大片
領土後,寺內壽一企圖組建華北「新政權」,但不是地方性政權的,而是取代南
京國民政府的中央政權。但是日軍大本營考慮到國民政府的親日派,所以對誘降
國民政府還抱有一線希望,並不急於馬上與蔣中正決裂。寺內壽一一面強硬地遊
說日軍大本營,一面著手王克敏政權的籌備工作。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731部隊是什麼??? 就是聞名世界、轟動武林的 舊日本帝國陸軍於日本以外領土從
事生物戰、細菌戰和人體試驗相關研究的所有秘密軍事醫療部隊,也代指大日本
帝國陸軍在占領滿洲期間所做的生物戰和人體試驗研究。
眼睛不睜大一點,很難發現忠魂碑就座落在路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